校园文化

培育我的母校(回忆片段)

发布时间:2004-11-09   浏览次数:0

离开可爱的母校有五十六年多了,在校时的美景总是时映眼簾,一想起就心情宽畅有一种很大的力量鼓励我前进。
     我1935年暑期考入保定中学,编在七十三班。当时只录取240名,全省各地赶来的“举子”就有1800多人报考。当时在文化古城的保定有十座以上的中等学校,因本学校声誉卓著教师优秀,求学费用低廉,一个学年有120元就够了,(当时的中学有达300元以上的)学业成绩全优的还能享受免缴学费的待遇。学校初中每个年级四个班,高中每个年级二个班共18个班次,实有学生900人。校址座落在北门正北偏东距城二华里远的一条灰渣马路路东。
       (一)学校东北角是个十多亩大的花园,古林参天,奇花异草琳琅满目。我是个农民孩子,第一次见到香蕉林,但在北方结的果实较小。阶梯形的生物教室、理化教室的南边,绵亘着一座十几丈的土丘假山,上筑有望益亭,在亭上俯眺四周数里之外景物尽收眼簾。教室是两座对称一排,中间有走廊通行连接,由南到北连教务处和教师休息室的平房共十一排。教室北端有新建的钟楼,两翼为东斋西斋学生宿舍,每排11间,分成6号,中间南北相通,东斋有12排。每两排的侧边有厕所,三座大饭厅在钟楼北,都座落在一个中轴线上,显得秩序井然,既庄严又肃静。校花园南面的图书室阅览室标本室理化仪器储藏室形成一个布局,操场有南北向的百米跑道,篮球、排球、足球、网球、垒球均有,墙南是沐浴室。学校的内大门南向,庄严威丽,拾级而上穿过走廊步入能容1500人的大礼堂,礼堂墙外四壁爬满藤萝、爬山虎蔓生植物。宽敞优美静谧舒畅之感悠然而生,出内校门西走经过50多米的开阔地才是学校的大门,矗立向西,大门内北部设有平民学校。大礼堂于1937年农历八月十日前被日寇飞机炸毁,保定沦陷后校址被日军作为兵营,815胜利后被附近农民拆毁。
       (二)记忆犹新和亲切和蔼的恩师面庞,犹如昨天一样,我们地理老师孙濯先定州人,体格魁梧讲授不看书本,抑扬顿挫宏亮的声音句句入耳,没有一个人听课打盹。英文老师潘璧如(女),广东人国语讲不好,教学时引用实物,如讲英文的一个单字圆时,就脱下戒指作
比喻说这是一个圆圈圈。几何课由教务主任杨识生兼教授,也是图文结合深入浅出地讲解。音乐老师陈芝生当时年纪最大,他自己编印一本教材,还记得陈老师写作的一首歌词中有“萍点点浮,水湍湍流,有几只鹅在湖中游”,唱起来生动活泼清馨蔚然,他从不体罚学生,孙嬉六老师博野县人,教劳作课,曾教我们焊水壶、编笊篱。
        (三)永远难忘几件事:当时的校长黄怀信,对学生思想管理严格。一天在东斋七排墙上公告栏处贴出一张“杨正斋公开启事”,杨是学校的体育主任,大意是揭露校长的专断,第三学期杨老师即被解聘。国文老师金絮如主办的望益月刊,有我班同学王德育(元氏县人)高年级同学武良镌帮办。记得是1936年上学期有广东省捉蛇人来学校内,在墙角落阴水沟寻找小洞,把一种药水涂在中指上伸入洞口,不久即引出一条花蛇,手指被咬的血淋淋一涂上药即止,国文朱老师出作文题“捉蛇记”。1936年在东关大校场开全市中等学校运动大会,当时没有扩音设备,我们的孙濯先老师被请去向全场用土制卷筒播音,声音清晰。万米长跑有位选手被落后七圈,他坚持跑到终点,地方长官荣臻奖以自己的怀表。省长商震几次把中学生们集合在南门外西的小校场内听取训话,当时用尊孔的说教以压抑抗日的热潮。最难忘的是1935年12月10日有北平学联的人来串联,全校整队进城参加游行,北大街在大慈阁以北有军队持救火会的高压水车喷水阻止,我们当即转道西向纪家胡同去与三皇庙的志存中学校、仓门口的女师会合。1936年双十二事变爆发后,学校一部分国民党派人物曾召集过一次晚会,有些老师借京剧的流水腔板唱出自编的诋毁张学良将军的词句,但压轴戏是古剧法门寺,学校有南京政府派来的教官。训育主任杨经武夜间查房监管学生,同学叫他为杨锥子,解放后该人混入西安市烟酒稽征所工作,审干时自己缢死。当1937年农历八月十四日,看守学校的校役杨恩福给我家捎信叫去取存放的被褥书籍时,我到学校后看到存放物件的大礼堂已被日寇飞机炸毁起火,张恩福在日军进入保定后被敌人刺死。
       多少往事历历在目。日寇的侵华使我中断学业,母校的教育使我走上抗日大道,五十六年前的情景如在眼前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1993年10月9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