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系母校

回忆保定一中(片段)

发布时间:2020-06-09   浏览次数:0

一九五一年,我十七岁,才考上了保定一中。这所中学,解放前叫同仁中学。它座落在南关址舫头街道南,一个向北开的大门,院里栽植着许多高高的白杨,早晨和黄昏,树上栖落着无数的乌鸦,黑压压的,不时地鸣叫着。偶而在树下走过,便有鸟粪落在头上。一次,一滩鸟粪恰巧落在我上衣的口袋里,抓了我一手,同学们见了,笑着说:“好呀!这是‘天粪’,说明你有‘天份’,前途无量。”

我情愿把这‘天粪’送给你们。”我伸着抓粪的手,追赶他们,引起一片笑声。其实,这种天粪,同学们都得过,凡是在树下走过的人,乌鸦是不分男女师生,一视同仁的(是不是学校因此而得名的?待考)。也许正因为得‘天粪’,当时同学们的成绩都很好,学习挺不错。当然,主要是我们这些农村子弟,在家乡,从未遇到过这样的好环境,而且年岁也较大了,都很知道用功。住宿在学校,除了吃饭睡觉,就是学习了。每天的作业,不用老师检查、督促,早早就做完了。每当早晚自习的时候,课堂里便坐满了人。大家不声不响地专心致志地用起功来。

饭厅设在东院的东北角上,八个人一桌,每天是窝头咸菜、熬白菜或茄子。每月的伙食费仅七元。而农村来的小伙子,都挺能吃,一顿饭,我能吃七个窝头,没有菜吃着也挺香,因为在家里,常吃的是高梁面或掺野菜的饽饽。于是,同学们的饭量越大,伙食越不易搞好,越搞不好,饭量则越大,如果女同学多点就好了(女中伙食最好)可惜当时,女同学甚少。
初中的宿舍,在东院一排北房和台上一排西房里。十几个人一屋。搭通铺,铺稻草,挤挤扎扎,很是亲密。我只带来一条旧薄被,没有褥子,只铺一条有补丁的线毯。夜里,常被冻醒,腿肚子转筋。后来,我省下钱,到城隍庙街,买了一斤棉花,求同学魏利生帮我把棉花絮进被子里面,从此腿肚便不转了。

看吧!春天到了,校园里的花树是多么美啊!那姣妍的紫荆,那洁白的丁香,那妩媚的海棠,那曼丽的梨桃,都争芳竞艳地开放了,真是万紫千红,云蒸霞蔚,好一片春光美景!

面对着大好的时光,我们怎能虚度呢?家乡父老,节衣缩食,供我们到这里学习,是多么不易啊!我们不用功,心里是有愧的。我想起小时候母亲给我含过的诗句:一寸光阴一寸金,寸金难买寸光阴。少小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……